只需取一瓢水,就能知道一片水域里有多少鱼?这或将成为现实。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,该校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工程中心李晨虹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《分子生态资源》发表封面文章,为环境DNA(eDNA)定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,未来或可让生态监测像“查指纹”一样高效。
鱼游过会留下DNA“指纹”
“警察破案也需要‘循着蛛丝马迹’,凡是生物存在过的地方就会留下它们的痕迹。同样,鱼游过也会在水中留下DNA‘痕迹’。”李晨虹解释,eDNA是指生物体释放至体外环境(包括水体、土壤、空气等)中的DNA片段。其来源广泛,一方面源于生物皮肤、鳞片受损导致的细胞脱落,另一方面则来自生物在呼吸、排泄、繁殖等正常生理活动中释放的DNA。
借助eDNA进行生物监测,是一种高效、灵敏且对生物无损伤的技术手段,在生物多样性评估、濒危物种保护以及入侵生物监测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。特别是在实施长江“十年禁渔”等大规模生态保护举措的背景下,传统渔业调查方法受到一定限制,而环境友好型的eDNA技术则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和重要性,为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从判断“有没有”到说清楚“有多少”
但长久以来,eDNA技术一直有个“痛点”:它能判断“有没有鱼”,却很难说清楚“有多少鱼”。
传统方法通过测量DNA浓度来推算种群大小和物种生物量。但诸多因素会影响eDNA浓度。“从生物自身的生理活动来看,生物的活跃程度、疾病损伤、摄食和繁殖等生理活动会直接影响eDNA产生的速率;而从环境因素方面考虑,温度、水化学性质、水文条件等因素又会对eDNA的扩散和降解过程产生影响。”
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eDNA浓度与环境中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,因此,直接依据eDNA浓度来估算环境中物种数量或生物量,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,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定量结果。
为了解决eDNA技术发展“痛点”,李晨虹教授带领团队决定另辟蹊径。“换个角度思考,我们可以从基因序列差异的角度来探讨eDNA与物种数量之间的关系。”李晨虹说,假设环境中仅存在一个个体,无论其释放的DNA浓度高低,其DNA序列都是固定的。当存在两个个体时,它们的DNA序列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;若存在三个个体,序列差异则会进一步增大。“这就好比一家人的指纹各不相同,若在某地检测到10种不同指纹,就能推测至少有10个人来过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序列差异与个体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不会受到eDNA浓度变化的影响,这一特性为基于eDNA分离位点数目估算物种丰度提供了理论基础,为eDNA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向,有望克服传统定量方法的局限性,提高eDNA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分离位点数目和物种个体数相关性原理。图中彩色表示在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的位点(分离位点)。随着个体数增加,分离位点数目也成比例增加。
生态监测可以更高效
李晨虹带领团队首先通过模拟数据验证分离位点数量在eDNA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。“我们先用计算机模拟不同鱼群规模,发现‘差异点数量’与鱼的数量高度相关。”团队参照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及其基因突变频率,模拟生成三组具有不同突变频率的序列。然后随机挑选一定数量的序列,并统计其中包含的分离位点数量。
统计分析结果表明,在三种不同突变频率的模拟数据中,分离位点数量与序列数量均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,且基因突变频率越高,该相关性越强。
经过对比筛选,李晨虹决定选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,并且易于饲养的矛尾刺虾虎鱼开展进一步实验。实验设计了鱼体重、数量及是否投喂等三种变量。矛尾刺虾虎鱼被饲养三天后,从养殖水体中提取eDNA,并对11个线粒体基因进行富集和高通量测序。随后,从包含不同个体数量的eDNA测序数据中提取分离位点数量,并同步统计DNA拷贝数。
结果显示,相较于DNA拷贝数,分离位点数量与样本个体数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。这就证实,“差异点数”与鱼的数量匹配度显著高于传统DNA浓度法,且不受鱼是否进食、体型胖瘦的影响。
“我们团队开发的基于分离位点数的eDNA定量方法,优于当前主流的eDNA拷贝数法。相比之下,该方法的优势在于不受物种体型、摄食行为等环境变量的干扰,能够更加稳定、精准地评估目标物种的数量。”李晨虹笑着说,“无论鱼在吃饭、休息,都不影响差异点数量,这就可以让生态监测更高效。”
据悉,研究的发现有望提升eDNA在物种监测、生态评估及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精度,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至更广泛的生境和目标物种。